小微

内地资本新潮涌动 创投机构跨过香江

2025月11月03日 67917浏览

  引擎轰鸣,目标直指南方。一场以“跨过香江”为代号的战略行动,正在内地创投机构之中悄然上演。

内地资本新潮涌动 创投机构跨过香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HKIC,以下简称“港投公司”)与戈壁创投成立全新战略基金“Gobi-Redbird Innovation Fund(Gobi-RIF)”,到CMC资本官宣与港投公司共同创立“CMC AI创意基金”;从多家创投公司近期透露香港办公室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到江远投资、博华资本等不少VC、PE公司相继成功拿下香港4类、9类牌照……创投机构的投资人们往返于内地与香港之间,找寻更加广阔的资金来源与多元化的投资机遇。

  有业内人士表示,内地私募创投机构走向海外,已成为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出海不仅有助于私募管理人拓展全球业务布局、优化资产配置结构,还能吸引国际投资者关注,提升中国资管品牌的全球影响力。然而,机遇背后亦伴随着风险,比如人才短缺与文化差异、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牌照与合规要求、跨境运营中的沟通成本等,也是创投机构在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赴港业务如火如荼

  近日,创投圈中多只“含港量”较高的基金陆续落地。

  10月23日,CMC资本发文称,已与港投公司共同创立“CMC AI创意基金”,并作为联合领投方参与了中国最大多模态模型与创作社区LiblibAI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总额达1.3亿美元,是今年以来AI应用赛道最大的一笔融资,也标志着AI投资热点正从底层模型转向应用层。

  据悉,“CMC AI创意基金”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在创意产业的应用与创新。该基金依托香港国际化数据环境、成熟文创基础及香港本地及大湾区政策优势,助力香港建设亚洲GenAI创新枢纽。CMC资本与港投公司的合作,整合了双方在产业资源、技术人才、政策区位与资本运作的互补优势,是市场化投资机构与政府战略平台的深度融合。

  “GenAI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香港拥有国际化的资本市场、领先的AI高校与人才、多元的内容创意产业底蕴、成熟的IP保护体系,并能充分发挥与大湾区的协同优势,紧密连接内地及国际市场,完全具备成为亚洲GenAI应用中心的潜力。” CMC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黎瑞刚表示,“我们希望以资本赋能产业,以科技反哺金融,培育具有新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的企业,同时在香港形成国际科创企业集聚效应。CMC资本将依托深厚的内容创意产业资源与投资管理经验,携手港投公司,为香港的内容科技创新注入长期动能。”

  此外,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香港科技大学、港投公司与戈壁创投日前宣布成立一只全新战略基金Gobi-RIF,重点培育由香港科技大学孵化的早期初创企业,旨在促进前沿学术研究产业化,并加快大学科研成果推向全球市场。

  从基金的投资领域来看,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唐启波表示,该基金期限为7—8年,将加快四大重点领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包括生物科技、工业4.0、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及金融科技。投资标的方面,Gobi-RIF目标投资15家至20家初创公司,目前已投资3家公司,包括割草机械人开发商来牟科技、无晶圆设计公司原子半导体,及空间级卫星解决方案提供商星睿云智。

  唐启波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耐心资本专项基金,达到几个目标。首先,引入更多耐心资本。科技创新需要长期投入,我们希望撬动包括主权基金在内的长线资金,为科技项目提供更长周期的支持。其次,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香港拥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但科研成果转化率还有提升空间。我们计划通过基金推动大专院校的跨界协作,让更多实验室技术走向市场。第三,连接国际资源。利用香港市场的国际化优势,帮助被投企业对接全球市场和技术资源,这是香港的独特价值。”

  “受合规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在香港开展的部分业务动向还未获得公开宣传的许可,但公司其实已有几个项目正在陆续落地。”某位来自上海知名VC机构的高级运营经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内地创投机构抢拿香港牌照

  9月份,博华资本发文称,公司已成功获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批准,取得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 及第9类 (提供资产管理)牌照。此次双牌照落地,标志着博华资本在国际化金融服务领域实现关键突破,为拓展全球资管业务、连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了坚实合规基础。

  博华资本表示,作为香港金融市场的核心牌照类别,4号牌照赋予博华资本向客户提供全球证券标的专业投资意见的合规资质,能够基于全球多元证券品类,为客户量身定制精准的买卖策略与分析支持;而9号牌照则是机构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核心通行证”,不仅意味着博华资本可直接参与境外多元化投资,更获得了管理及运用海外投资者资金的合规权限,为服务全球资本提供关键保障。

  此外,中国证券报记者还了解到,江远投资亦于近期成功获批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及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牌照,国际化资产管理与投研能力进一步升级。据悉,此次获批香港资管牌照,将助力江远投资进一步提升基金管理与运营的国际化能力。依托香港作为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区位优势,团队能够更好地连接国际长期机构投资者与科技创业创新生态,在全球市场中把握新兴机遇。

  此外,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网站显示,在9月份新增的持牌人及注册机构名单中,绿洲资本、XVC等多家私募创投机构亦拿到了香港4类牌照和9类牌照。

  还有多家创投机构的香港办公室正在筹备中。据媒体报道,专注早期科创投资的中科创星正规划在港设点,但目前尚未落地。此前,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曾提及布局逻辑:香港拥有丰富的高校与科学家资源,科技发展后劲充足,落地办公室既能推动投资业务国际化,也能适配公司聚焦的硬科技企业未来出海的需求。

  “从资金端方面看,香港近两年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我们对香港地区的募资环境是抱有较高期待的;从投资方面看,不少香港本地基金对投向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宽松,这给予了财务运作更多空间。”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机遇与风险并存

  谈及近期多家私募机构赴港的现象,元年金服美元基金服务负责人王紫君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私募机构出海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趋势之一。私募管理人出海可以迎来业务多元化,全球化资产配置,拓展收益来源的机遇;同时,中国私募管理人走出去吸引全球机构投资者,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在众多内资管理人申请牌照过程当中,拥有更完善的风控体系和合规制度,有一定良好业绩和品牌影响力的机构,以及拥有更丰富的投资经验的私募机构相对更有优势。

  与此同时,王紫君表示,香港市场为创投机构提供了国际化发展的良好平台,但除了机遇,机构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才及文化隔阂,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牌照与合规及运营要求,地区差异带来的沟通成本等因素会推高管理及运营成本。

  “我们从有这个设想,到筹备香港办公室,再到最终拿到牌照,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位来自上海创投机构的业内人士表示,获得展业资质并不容易,香港方面对申请牌照资质的审核非常严格。“香港那边的合规要求,还有业内人士的工作和沟通方式等很多地方都与内地有所不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领域。”

  至于展业的后续规划,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不少机构拿下牌照后并不着急开展业务。“对于不少机构来说,拿下香港牌照的战略意义更大。”一位VC机构的投资经理表示,“尽管拿下牌照有一段时间了,但我们公司在这方面的战略动作仍处于初期阶段,当初合伙人想要拿下这类牌照也主要出于其战略意义,为未来人民币资金的出海未雨绸缪。找到合适的资方和被投公司本身也是一个互相筛选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今年以来,港股二级市场行情火热,在全球范围内表现突出。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今年以来的涨幅均为30%左右。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药等多个板块回报率喜人。

  二级市场的火热也在给予一级市场更多信心。“二级市场行情向好,我们觉得一级机构的退出通道比较明朗。”某资管机构人士透露,自家机构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均有业务布局,因此前行情震荡,一级团队的业务量随之萎缩,如今公司管理团队开始重视一级市场的业务布局,并逐步增加一级团队的人员储备。

  从政策端来看,香港对科创产业的扶持力度正在不断抬升。今年9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布最新施政报告,阐述了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多方面举措,包括完善创科建设策略布局、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支持惠民科研、推进低空经济生态圈建设、推动航天科技发展建设、支持太空经济等。

  具体来看,李家超表示,香港创科局正推进香港微电子研发院开展两条中试线的组装,并于明年内完成生命健康研发院及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的筹建工作。此外,香港将提速建设第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聚焦可持续发展、能源、先进制造及材料,旗下的研发中心将于2026年上半年成立。备受关注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将于2026—2027年度启动,由政府积极引导市场投资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f $type=='index'&&$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