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

中欧瑞博吴伟志:投资中最困难的事,踏空后该怎么办?

2025月09月04日 72298浏览

  “行情来了,却没赚到钱。”这是近期很多投资者内心无奈的独白。

中欧瑞博吴伟志:投资中最困难的事,踏空后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在市场上涨时踏空带来的痛苦比在市场下跌时出现亏损更为强烈。这是“损失厌恶”的典型表现——投资者更痛苦于“本可赚到却未赚到”的心理损失。不仅如此,踏空者需要面对困难的抉择:指数相对阶段低位有了不小的涨幅,不买,怕市场继续上涨;买,又怕追高被套。

中欧瑞博吴伟志:投资中最困难的事,踏空后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应对踏空这一课题,是专业投资者的一门必修课。成熟的投资者,往往不是那些永远精准预测市场的人,而是懂得如何在不确定性中调整心态、在情绪漩涡中保持清醒的人。

  “在早期投资生涯中,我也曾经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过。”中欧瑞博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吴伟志坦言,“所幸我们已彻底解决了这道难题,不会再陷入类似的困境之中。”

  当行情来了,为何会踏空?踏空后又该如何应对?吴伟志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专访,围绕投资者关心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投资者为何会踏空

  中国证券报:近期,中国资本市场表现亮眼,但仍有部分投资者甚至是专业投资者没有获得与市场同步的收益。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踏空是一种什么感觉?

  吴伟志:对于持续专注于股市的专业与准专业投资者来说,踏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眼见别人纷纷赚了钱,有些还赚了大钱,而自己却踏空了,这种痛苦甚至比在弱势行情中亏钱还要难受。因为当市场走弱,大家普遍都亏钱,痛苦是共担的;但在强势行情里,“别人都在赚钱,而我却没赚到”,这种挫败感和心理落差特别强烈。

  在我投资生涯的早期,这种情况不止一次上演过,的确非常“虐心”。所幸我们已彻底解决了这道难题,不会再陷入类似的困境之中。

  中国证券报:业余投资者平时主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对股市行情无法做到持续跟踪,踏空比较正常。专业投资者为什么会踏空?

  吴伟志:专业投资者踏空的原因或许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可能是其中两点。

  原因一,对市场走强缺乏信心。股市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其周期性,强势和弱势行情会交替出现、周而复始,这也是中欧瑞博提出“四季理论”的根基。在经历漫长调整的过程中,每一次买入后若未能及时获利了结或是止损,往往亏损幅度会比较大。市场持续调整会强化一种共识,即只要经济没有显著改善,每一次上涨就只是反弹,是减仓离场的机会,而非强势行情的开端。当一致共识形成,并且多数投资者的行为也与这种共识匹配的时候,往往已接近变盘时刻。在上涨后期如此,下跌后期亦是如此。

  由于对市场走强缺乏信心,投资者面对市场初期的上涨,自然认为只是反弹,不敢参与。等到越来越多的股票持续上涨,市场上涨高度远超自身预期时,才猛然惊觉,自己已经踏空了。

  原因二,没有在个股或行业上做好充分的研究准备,缺乏“根据地”。我见过很多通过深度基本面分析、自下而上挖掘个股的成功投资者,他们基本不关心市场的强弱周期,而是专心研究个股,找到自己能力圈内能够理解的好公司。只要这些公司估值不高,就不理会市场涨跌而持续买入,越跌越买不止损。这一类投资者几乎不会出现踏空的苦恼,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根据地”;并且,能长期坚持这种风格的投资者,大多已经超越了“攀比”的心态。

  为何我们的投研团队,无论市场上涨还是下跌,都是满负荷运转?原因就是,无论市场处于什么阶段,每一个研究员、每一个基金经理都必须有自己的“根据地”。

  例如,优质创新药公司有哪几家?人工智能(AI)各个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是谁?化工行业中哪几家公司更有竞争力?最值得投资的黄金股是哪几只?当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根据地”,那整个研究团队的“根据地”空间就会十分充裕,任尔驰骋。

  早年屡次踏空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踏空了,除了对市场走强的信心回归偏慢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提前做好研究储备,没有“根据地”。即便看好市场,也不知道买什么行业和公司才好。如果能做到在市场最悲观时都保持信心,同时团队的“根据地”空间充裕,那踏空这件事,自然就与我们无关了。

  正确认知市场调整

  中国证券报:踏空后,要把握市场调整时的“上车”机会,对于投资者而言,应如何正确认知市场调整?

  吴伟志:投资者对市场调整的认知要更加全面。何为市场调整?多数人的理解是宽基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但是,在不同级别的行情中,调整的形态是丰富的,不是仅此一种。比如,风格轮动也是市场调整的重要方式。

  宽基指数由所有行业组成,在强势行情初期的上涨中,往往不是全面普涨,而是少数基本面最优秀、投资者共识最先形成的行业或板块,率先成为领涨先锋。一轮大级别的强势行情中,领涨的行业或板块往往不会只有一个。以本轮行情来看,领涨的有创新药、AI产业链、贵金属、新消费、“反内卷”政策受益等多条主线。并且,这些主线也不是齐涨齐跌。由于场外有增量资金入市,虽然板块与个股会有轮动式调整,但是宽基指数更多时候呈现大涨小回、进三退一的局面。如果宽基指数出现深度调整,那么多数领涨板块的主升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了。

  投资者还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对宽基指数感兴趣,还是对市场中某些行业的公司感兴趣?多年的投资经验告诉我,投资者关心和想买的股票,与宽基指数的表现未必完全同步。宽基指数上涨时,你关心的股票未必会上涨;宽基指数调整时,你关心的股票未必下跌。因此,投资者等待的调整,或许不能完全等同于宽基指数的下跌。调整还有更多的存在形态,比如日内大幅换手震荡、风格轮动等都属于调整的形式。

  对于调整,如果认知仅仅拘泥于指数系统性的较大幅度下跌,可能会错过关注板块或个股的真实调整。

  中国证券报:结合近期的市场行情,你当前的投资策略是什么?

  吴伟志:近期市场还是呈现比较健康的态势,成交量稍大,存在调整的可能。但是调整不可怕,可怕的是市场拐点出现。不过,现阶段我们还看不到市场拐点出现的迹象。在投资策略上依然会保持较高仓位运作,持仓结构也没有重大调整的需要,根据市场动向,及时微调、优化组合。

  等待调整还是拥抱估值洼地

  中国证券报:在强势行情中踏空后,是勇敢买入处于风口位置的行业优质标的,还是积极拥抱估值洼地,抑或空仓等待调整?

  吴伟志:前两种路径看似大相径庭,但是本质上,共同点大于差异点。共同点是积极买入,差异点是有人“中流击水”,有人“守株待兔”。投资没有百分百正确的事。空仓等待调整,却是强势行情中最不可取的策略。

  经历了多轮市场周期之后,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强势行情中即便等待调整,也要高仓位运作。多年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所谓踏空,只是错过了一些领涨的行业与板块而已,还有很多在中周期或后周期发力的行业与标的,在等待我们的参与。

  就好比农民,如果错过了水稻的插秧季节,难道要等待天气调整?还是抓紧时间播种其他农产品吧。如果水稻来不及了,种一些别的作物都可以,总比把农田闲置了要好得多。闲置农田等待天气调整的结果只有一个,完美错过整个播种季节,颗粒无收。

  对于投资者来说,颗粒无收还不算最悲惨的事。最悲惨的是,一路踏空下去,到了强势行情的后期,姗姗来迟者在人声鼎沸时入场,“低谷转身而去,顶峰慕名而来”的剧情很可能又一次上演。

  所谓别的作物,即可以在农田播种的一些晚季节品种,正是股市里的估值洼地。那些最有共识的优质成长品种先涨,是形成全面大行情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特征。当市场开始百花齐放的时候,我们要相信,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四季,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估值洼地品种最大的优点是足够便宜;那些聚光灯下的热门品种,行业景气、业绩亮眼,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涨幅很大,估值不便宜了。孰优孰劣,见仁见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f $type=='index'&&$page=='1'}